當下,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如何建立一種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共生關系,換句話也就是生態木屋如何真正的“生態”?在今天這個項目—從一座退出城市緊張生活的小木屋當中,找到了多種建立上述關系的方式。項目從開始就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場地規則,以管理之后的設計和建設過程。重要的一條是,場地原先就生長著大量的壯年的花旗松和杉木,有些直徑甚至達到3英尺,還有成片的沙龍白珠灌木,它們都將盡可能地不被觸碰。
第二條則是對結構和材料的考量不僅限于保護植物的現狀,還要大化地利用自然系統,主要是讓建筑更輕盈。輕盈在此不僅是說節能和高效,更是它建立了與場地的一種精神聯系。后則是需要在這個嚴酷的環境當中保持溫度的舒適,為此把場地分為兩個單獨區域,一個開敞一個封閉,這樣就能既享受森林的體驗有擁有溫暖的庇護。場地實施策略首先是建立一個對周圍影響小的混凝土基礎,來架空未來的建筑讓植物及野生動物繼續聲張。設計師同一個園藝師合作設計了一個系統不僅能夠讓樹的主根繼續生長,甚至細小的側根也能繼續到達腐殖層來汲取營養、水分和光。另外在建設當中工作面被圍墻限定,只容許觸及建筑周圍很小的范圍。雖然這讓建造變得困難但結果是建筑完全棲居在這個環境當中。在規劃層面入戶道路和停車場被設置在了之前已經開發過的區域,被大塊的場地與建筑隔離開來。
設計師們建了一條小路用以連接停車場和建筑,小路的一部分被架空這樣就產生了更多不被觸碰的空間。建筑內空間與室外環境相連取得了融入其中的體驗。大量玻璃的使用及巨大屋頂上的天窗將樹林投下的光斑引入室內,增強了這種體驗。通過對場地氛圍的保護及將其豐富、美麗和不斷變化的風景引入建筑,能夠隨時對其欣賞和品味。